工藝史

「手的故事」—宜蘭市鄂王社區工藝簡史

一、前言:

        清領時期,宜蘭市興建昭應宮等廟宇,當時建廟工匠大都寄居本社區內,是故至今仍

留存著大量的傳統工匠技藝於此。又因噶瑪蘭城牆貫穿本區,故自古即有「城內」、「城

外」之分,分別為傳統工匠業與食品業聚集地,由此足可觀察出城市生產結構與地緣邊陲

的交互關係。而當時的工匠師父,如今卻演變成為本社區傳統工藝的珍貴資產,從此即可

看出本社區與宜蘭市開發史的關連性。

 

二、昭應宮的興建與西門匠師的薪傳

       清嘉慶17年(1812),清廷察覺經營宜蘭的重要性,將宜蘭納入版圖,設「噶瑪蘭廳」

,派前台灣知府楊廷理為代理通判。此前後期間為宣揚教化,陸續興建昭應宮(嘉慶13

年)、文昌宮(嘉慶23年)、城隍廟(道光4年),其後宜蘭第一進士楊士芳於同治8年

(1869)倡建孔廟、光緒25年(1899)又建碧霞宮,舊宜蘭城的行政中心、信仰規模

與城市聚落儼然形成。

    在昭應宮興建的過程中,所招聘的工匠均屬於一流匠師,再加上陸續興建眾多廟宇,

導致藝師工匠需求量大增,且大都居住於西門一帶,本社區潘宅附近聚落即是。如此

技術勞力集中後,帶動了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與周邊產業之興起,也形成一種生活型

態與倫理價值,此盛景一直延續到60年代。本社區舊城西路一帶木工坊均仍密佈,滿

路木香飄散,鑿鋸聲此起彼落,榮景一時。

         昭應宮俗稱「媽祖間」,原為東向,初期規模較小。昭和6年(道光14年,1834)

再次修建,由本地工匠藝師作整修工作,廟貌改為西向,其外觀保留至今,已有二百

年餘歷史。此階段修建規模浩大,由主辦人余水土(主),陳猴生(副)等地方仕紳倡建,

再修建昭應宮,施工數十年不止,直至「支那事變」爆發而停建。

 cca100051-hm-pt301_000282-0001-u

舊時的昭應宮

 

         值得一提的事,此次擴建乃由本地師傅主導,且均為一時之選,也造就了宜蘭市工

匠的規模與技術。大木頭師傅林烏樹、弟林加禮、林老虎,皆是木匠大師林阿發之嫡傳

子嗣,其徒弟阿添師傳承其遺願繼續修建,昭應宮修建工程歷經三代匠師才完成,可見

工程之浩大及精細。廟中土水和剪花為陳榮元師傅所作,彩繪為曾萬一(元祖曾阿鎚、子

傳曾金松、曾水源)負責完成,木雕陳銀生、陳挵獅二師競藝,真可謂是英雄聚會、大師

雲集,這些重要的「頭師」,皆來自於西門(即現鄂王社區及附近一帶)。

 

、「城隍廟」三川殿的修建與二代匠師的匯集

         城隍廟肇建於清道光4年(1824),座北朝南,民國16年(1927)重建,1931年後又數

度修建,民國64年(1975)整修城隍夫人殿,蓋拜亭,城隍廟規模雖不比昭應宮鉅巧,但

維修工程匯集了宜蘭市二代匠師的手筆,具在地手藝的本土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 陳湧泉道出主持木雕的〝撇步〞:就是安排兩組木雕師傅互相較勁,城隍廟就是如此

,廟方同時邀請了陳銀生、陳弄獅二大頭師競藝,一人刻一邊,一較高下。鶴蚌相爭,漁

翁得利,藝師競爭手藝同時,卻成就

了廟方要求品質的目的。

 p74-75-7

銀生師的木雕       

 

p74-75-8     

挵師的木雕

 

p74-75-4

舊時的城隍廟   

p74-75-31

   現在的城隍廟

 

 

茲將重建城隍廟的匠師介紹於後:

(一) 大木結構

1. 林阿發(俗名「跛仔發」,生於清同治11年,1872)。林氏育有四子:(長子早夭)、

烏樹師(次子)、肉加禮(三子)及林老虎(四子)。三個兒子均為其得力助手,林氏56歲

時與其子共同負責三川殿與正殿(含主、偏殿)悉數通樑棟架之製作。其後學徒輩阿添

師、阿憨師繼續整修。

 

 (二) 木作雕刻

1.挵師(生於清光緒20年,1894),噶瑪蘭當代匠師海師之長子,常以大刀闊斧的手法

擬就作品的主題輪廓,俗稱「粗胚雕」,乃「陽剛之美」的代表性人物。挵師的作品

如:宜蘭城隍廟,羅東震安宮(媽祖廟)、奠安宮(帝爺廟)等之木作工程等。

 

2.銀生師(生於清光緒25年,1899)。銀生師是以細雕技術起家,強調精雕,屬「細柔

之美」,所有城隍廟通隨與正偏殿前神龕人物雕刻悉出自銀生師之手。

銀生師係泉州人,為抗日的愛國藝人,被日人囚禁6年,迄至台灣光復後才被釋放。銀

生師被釋放後身兼二職,一方面任民意代表(從縣議員做到副議長),另方面以木匠為業

,由於來自雕刻技藝極為發達的泉州,在環境的薰習之下學有所精。陳銀生除了是宜蘭

早期的木雕重要頭師,也是宜蘭縣木工工會的創辦人和第一任理事長。

 p76-77-11

陳銀生遺照     

 

 

(三)彩繪

萬一師(生於清光緒19年,1893)。40時負責城隍廟正殿、三川殿、龍虎廊之彩繪工作。

曾氏彩繪家族的作品自清朝以至於民初,所有興建廟宇有關的油漆或彩繪,約有百分之七

十係在憨盛師〈生於清同治乙丑年,1865〉與其子萬一師〈生於清光緒癸乙年,1893〉

的手中完成,北自台北南及南方澳,遍佈著他們家族的足跡,早期的製作如六、七十年前

七賢張公廟、永鎮開彰聖王廟、 阄一、阄二、阄三、阄四〈今已翻成水泥漆〉、羅東「震

安宮」〈媽祖廟〉的正殿彩繪等等,均由曾氏家族聯合製作。

 

14-15-21

曾水源於城隍廟之彩繪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0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曾水源與其父萬一師之照片 

 

萬一師之子金松師、水源師均傳承傳統優良技法,線形創作蜿蜒有緻,尤其漸層色彩勻

稱之處理手法,在蘭地可謂無出其右者,譬如水源師在城隍夫人廟三川殿通樑棟架上之

彩繪,色澤光鮮亮麗,全局相互調和輝映,頗富超塵脫俗之韻緻。

金松師與水源師兄弟採南方式的彩繪優點可突顯色彩學上漸層之美,傳統彩繪使用的油

漆以桐油漆為主,以福州油最好煮,憨盛師家族在彩繪方面除了重視漆料品質以外,對

油漆筆也甚為考究,採人的頭髮來做筆。

 

(四)大、小木作:

宜蘭木匠以跛仔發領導之林家工班成就最大,跛仔發本名林阿發(明治元年~昭和16年)

,因工作時腳傷而得此稱號。次子林烏樹(人稱烏鶖師,民前13年—民國55年)、三子肉

加禮(本名林木水,光緒28年生)及四子林老虎(明治41年—民國62年)三個兒子接傳其衣

缽,皆為宜蘭市早期重要大木師父,其中以烏樹師青出於藍,13歲跟隨其父學徒六個月

即出師,同年即完成八仙桌之製作和學會安樑,並與父親至大里建造第一座甲棟屋,可

見其資質聰明,後昭應宮、城隍廟、舊孔廟、基隆和平島媽祖廟、原今日餐廳日本豪宅

、台北陳誠舊宅,均為烏樹師知名作品。晚輩尚阿添師(光緒31年生,大小木作),為烏

樹師之學徒、仁壽師(光緒29年生,小木作,住東門)。

p78-79-1

  林烏樹遺照  

 

 p78-79-2

林烏樹十三歲時所做的八仙桌        

 

p78-79-5

烏鶖師城隍廟正殿棟樑製作

 

(五)彩繪、畫磚:

早期廟宇彩繪以曾家彩繪最為盛名︰祖輩憨盛師(同治8年生)、父輩萬一師(光緒19年生)

 宜蘭「城隍廟」三川殿、正殿、龍虎廊木作雕刻之彩繪;宜蘭「文昌宮」木質部分彩繪

修護均為其知名作品。子輩曾金松(1915)、曾水源(1926)承其畫藝,另外尚有西門坤海

師的佛畫(佛道經變圖繪作)。

    同為宜蘭市重要之彩繪家族為顔家彩繪,其另外獨門絕活為「燒花磚」,祖輩顏金鐘

,日治時期與日人師父學畫釉、畫磚技術,白天市公所上班,晚上作畫磚,初期以墓作

畫磚為主,後轉畫廟作,主要以花鳥、山水為主,宜蘭市靈惠廟、城隍廟、碧霞宮舊後

牆堵畫磚皆為顏金鐘作品,直至民62年歿。父輩顏文伯為宜蘭第三代重要彩繪師父,

民36年生,15歲隨父學藝,開業於宜蘭市城隍街44號的「景陽花磚(專門)」,為宜蘭

市知名彩繪畫磚行,宜蘭市重要廟宇之瓷磚彩繪作品幾為顏家燒繪;顏文伯37歲開始改

從事廟宇彩繪工作,舉凡宜蘭市昭應宮、慶和廟、靈惠廟、西關廟、大三阄佛祖廟、礁溪

拹天廟之翻新彩繪均為顏文伯所繪。子輩顏三元克昭其裘,顏三元,長男,民56年生,自

幼耳濡目染,17歲學藝至今,其父顏文伯翻新彩繪之工作均有協助,現員山三興宮、大三

阄佛祖廟、頭城城隍廟之彩繪為顏三元作品,不過畫法與漆料已改為現代材料,且本地工

作難找,顏三元近年已多從事外地彩繪工作。 

14-15-4   

顏文伯於苗栗輔天宮之畫磚作品〈十殿閻王圖〉  (照片取自林芳瑜論文)

 

p56-57-11

顏文伯為社區光明寺彩繪門神

 

 (部份文字資料補充自:清代噶瑪蘭古建築藝匠之研究  林福春 撰 巨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)

 

 

、社區工匠的轉型與產業型態的遺存

隨著社會型態的發展,匠師的工藝市場也隨之改變,以前廟宇興建常常一蓋就是二、三十年,

提供了大量匠師就業與一展長才的機會,工法技藝也較能滿足符合傳統藝匠的資質。隨後廟宇

陸續落成,幾位重要的大師傅也就地留業,除了參與廟宇的修建,也承攬民間的土木建築工程

,日治時期日僑住屋的需求,在地工匠開始另一批建造日式房舍的工作,同時漢人聚落也逐漸

形成,甲筒厝、平房販厝的需求量大增,成為大木師父另一個新興的勞動市場,其中以卓溪皋

、林烏樹、林萬二這三人最具盛名。

 

宜蘭市的日本房舍,以林烏樹所蓋的前今日餐廳之日本房舍最大

、最出名,綠瓦、銅管、木地板……

 

等建材講究,耗資盛鉅,換算當時要賣掉三甲地之資本才蓋的起來,為禮遇名匠,日人每天請

烏樹師吃雞酒提振元氣,在地方傳為佳話。可惜後來轉賣了三手,才拆掉蓋成現在的友愛百貨。

p78-79-3

林烏樹所建原今日餐廳日本豪宅        

(照片 宜蘭縣史館  提供)  

 

漢人甲筒厝以西後街黃仔西宅第最豪華氣派,屋主從事貿易致富,建築採日式與閩式融合,雕樑

畫棟,前15間後15間,不過師傅從台北聘來,蓋了15年,油漆10年才完成,其內有很多珍貴家

具。而本社區早期最大民宅算潘宅,至今已一百年歷史,師傅來自昭應宮,因當時師傅留居於

潘宅旁,故雇主聘其建造。

 p48-49-4

本社區早期最大民宅-潘宅

p48-49-1

潘宅屋樑木結構

 

宜蘭市早期的聚落形成,人口逐漸增加,西門原以建廟木作為主的匠師型態,也因聚落生活

及宗教信仰上的工藝需求,隨後也發展出其他不同類型的工匠產業:花磚、紙藝、棺木、金

屬工藝、器具製造……,應有盡有,由此得知宜蘭市西門一帶除了西門溝水運交通帶來的區

域經濟外,也提供了傳統工藝的人才需求。

 

、現今仍經營中的傳統工藝

  社區目前現有的傳統工藝及匠師,因整體生活環境及市場取向大幅改變,大部分技術早

已流失或轉業,一部分仍經營中的工藝產業因民間信仰或少量市場需求仍勉強經營,可以追

蹤編列的工藝行業本文統計

如下:

 

 (一) 木雕:蔡榮興

店面:宜蘭市舊城北路132號

民國41年4月29日出生,初中畢業

師承林金榮及父親蔡火土(生於民國5年,人稱火土師) ,蔡榮興曾協助父親火土師完成慶

和廟、西關廟、城隍廟等廟桌雕花。舊時生活上八角眠床的木雕、各式粿印、糕仔印、傀

儡戲偶頭部雕刻等均有。

 p16-17-8

蔡火土之木雕作品

 

  蔡榮興父親蔡火土(火土師)為早期宜蘭知名的木雕師父,民國5年出生於宜蘭市,技藝

師承林金榮(人稱榮師),火土師十四歲即當學徒學藝,學徒初期只能拿「細線弓」線鋸作粗

胚學起,之後才進入修粗胚的階段。學成開始經營木雕業是由「八腳眠床」開始,木雕的繁

簡需求也視買主家境的富貧價位而有差別。後來廟宇雕刻:神像、神轎、神桌……應有盡有

,也有食品用的粿印、糕仔印。

  火土師兒子蔡榮豐、蔡榮華、蔡榮興皆傳其衣缽,其後二位現仍從事木雕的工作,而蔡

榮興目前仍職業於原木雕店中。

 

p4-5-3

蔡榮興為社區木雕大型粿印    

 

(二) 紙藝:蔡奇男

店面:烏肉糊紙店 宜蘭市城隍街5號

民國49年3月19日出生

蔡奇男因家傳紙糊店從小耳濡目染,小時即跟隨祖父水金師、父親烏肉師習藝,烏肉師本名蔡

燈泉(民20年—民77年),為宜蘭市知名的糊紙師父,作品主要為廟宇慶典或祭祀人偶用途

。蔡奇男自幼幫忙父親的過程學得一身糊紙手藝,自己也從其他老師傅在加上自己北上請教他

人,融彙貫通,若老師不願傳授,便偶爾偷描尺寸繪圖回家揣摩。糊紙藝品主要為祭祀用途,

偶爾製作造型燈籠參加地方性藝品展覽,最近因頭城搶孤活動亦製作小型孤棚及DIY教學作為

手工藝推廣之活動。

 

p24-25-4

蔡奇男與其一比一糊紙鐵馬

 

(三) 繡花鞋:楊雲峰

民國49年2月9日出生,籍貫大陳島。

楊雲峰父親是反共大陳義胞,父親楊小美、母親楊沈香鳳在淪陷前均為當時大陳島的布鞋師傅

,當時人民勞動的需要,布鞋須耐磨耐穿,所以紮實的工法相形重要。

楊雲峰自小協助父母作鞋,學得一手作鞋的好技術,父親來台後仍以製鞋為業,然因工作勞苦

,不希望兒子繼續做鞋。

楊雲峰轉投身飲料業10年,後從事房地產買賣15年,38歲那年,一次打壘球摔斷腿,在家療

傷靜養了一年,只好留在家中繼續做鞋。90年代中國返鄉潮,楊雲峰父親一度回大陳島(後又

返台),楊雲峰開始獨自撐起家業。原父傳技術只會作布面,後楊雲峰精益求精,北上向70歲

老師傅學習繡花鞋技藝,奔波勞苦,勉強餬口。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,後復古風的流行,生意

日趨穩定:女性繡花鞋、道士鞋、學步鞋、戲鞋……。各式鞋款楊雲峰均獨自操刀縫製、剪裁

、繡工、繃鞋,每個環節全自己製作,也符合了近來「客製化」的市場需求。巧手男子漢―楊

雲峰,目前已是國內知名的繡花鞋達人,遠近馳名,繡出自己的一片天。

 04 18-19-4

繡花鞋達人—楊雲峰   

 

(四) 石藝:曾文章

店面:曾文章石藝工作室 舊城西路光大巷17號

民國43年9月20日出生

曾文章人稱阿章師,在他的工作室裡堆滿各式各樣造型獨特的珍貴奇石,石材種類繁多,為民

間奇石收藏雅風的延伸。曾文章自幼手工敏巧,初中畢業後曾從事各項工匠業及遊樂器材製造

,後拜宜蘭名奇石收藏家―林秀雄老師學藝後,全神投入於奇石的創作工作,收藏者不乏縣內

知名的企業家,並於2004年所作「春之頌」獲得外交部長獎。

 07

曾文章工作神情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石雕:李圳金  民國37年生

師承:自幼五、六歲即追隨姑丈蔣益全、表哥蔣勝雄習藝至今,從事傳統石雕已五十餘載。

作品:各式廟宇、牌匾與民間信仰…等相關石雕。

宜蘭縣三阄結頭份善化宮石獅、宜蘭梅花湖三清宮石雕字聯…等。

08

李圳金

 

 (五) 棺木

隨著大量生產商品取代了傳統工藝,生活方式改變了消費型態,靠手藝掙活的工藝師傅漸失舞台

,逐漸改行或失傳,唯殯葬業仍因民間信仰之故仍維持生意,在本社區現有棺木行上有三間,故

城隍街民間也有「棺材街」的外號,隨著人口老化的人口結構因素,棺木行的市場仍一枝獨秀,

然因工廠量產化的棺木製品侵入,削架競爭下,能獨立製作棺木的師木也所剩無幾。

其中最具口碑為游新添(添哥)位於城隍街55號的森成葬儀社,其棺木製造技術承自家業,國小畢

業的他,自幼耳濡目染隨著父長製作棺木至今,已有40餘載。

其他棺木行尚有:陳正晴所開的建興葬儀社,地址是碧霞街38-1號,以及張明川位於城隍街13

號的三合成葬儀社。

05   

游新添製棺情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p62-63-3

游新添為社區所製作的迷你棺木  

 

 (六) 小木

木匠原為本社區的重要勞力技術之一,宜蘭市重要的大木、小木師傅均落居於西門,以傳統

建築為主的大木結構、小木裝修、傢俱製作,盛景一時。筆者祖父、父親亦為當地小木工匠

之一。以前為師徒制,拜師學藝二年至六年不等。後因建築工法改變,現代快速施工電器、

板材量出,取代了木匠原有接榫、鑿、刨等手工技術。現今小木工匠主要工作為室內裝潢

,設計的美感及材料的好壞也視業者經費的要求多寡而有差異。目前社區內尚執業的木匠

師父有陳清耀、李啟仁。38年次的陳清耀十四歲國小畢業即師承父親陳焰山學藝,至今歷

四十幾載。另目前擔任社區理事的李啟仁亦從事木匠工作,住西門路81巷30號,45年出生

,國中畢業,自幼開始學藝,從事木工裝潢至今也好年,手路細膩,頗受好評。

 10

陳清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3

李啟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﹙七﹚其他

錫工:李弘仁  民國35年生

師承:自幼與父親李仁貴從事錫藝工作已四十餘年。

作品:民間各式生活、宗教信仰…等用途之錫藝製品,後改為鐵製品。

錫工:李弘仁P26-27-2

油漆:黃清喜  民國52年生

師承:自幼與胞兄黃宇長從事油漆工程已三十餘年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作品:從事民間油漆工程已三十餘年。

12

油漆:黃清喜

 

藝品製作:林朝欽

無師自通,八0年代製作藝品外銷、頗受日本市場喜愛。現為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之

燈籠製作師父。

 

p22-23-7

燈籠製作:林朝欽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、結語

總觀鄂王社區的地緣特性與人口結構,可以發現其豐厚的工藝發展歷程與特色,人口結構也

衍生成特別的人文風貌與生活習性,形成一個較具「工匠性格」及「手感」的民間情感內涵

,即是一個較注重「勞動倫理」與「傳統技藝等位」的生活價值觀;社區工匠具體呈現在作

品的成果上,經年累世,也不失為一種展現技藝性勞動的文化結晶。

誠如手工藝研究所在社區扶植計劃中所提及:「傳統工藝以地方的歷史、文化、自然為核心

吸引其他外力,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。地方工藝匠師、居民運用擁有的傳統工藝技術

資源與人力為依恃,重新肯定「人本尊嚴」,發現工藝的生命,透過共同參與地方工藝傳承

,蘊釀形成地方文化特色。」所謂社區營造不僅藉社區種種空間或活動上的規劃,同時藉由

有效的產業經營,創造區域的人文脈絡及生活價值。雖當代消費環境快速變遷,主流價值觀

透過媒體及市場不斷擴充衍生為單一且單調的生活樣貌,在當今如此文化斷裂的環境下,要

推動手工藝型態的社區營造著實有它的難度,雖有現實環境的挑戰,但面對傳統藝術的流失

,一步一印,仍必須藉有效的操作予以經營與永續發展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