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蘭進士楊士芳

宜蘭唯一進士   楊士芳事蹟:

楊士芳晚年寫下一段墨詩:「十年寒窻(窗)半耕讀,幸登科甲立功名,門前五柳(指黃纘緒舉人)吾曾學,只願融融過此生。」文中可以了解這位晚年歸鄉的前清遺仕的沉浮心情。這位對宜蘭文風有深遠影響的宜蘭唯一進士,倡建「鄭延平郡王祠」(鄭成功廟)、「碧霞宮」(岳飛廟),可見其與時局反峙的膽識;而提建「宜蘭孔廟」、出任「仰山書院」山長,對作育英才亦有諄諄教化的文教成就;而在亂世組織「救民局」,扶鸞濟世,雖未當官,卻透過民間宗教力量安撫人心,義不容辭為百姓寄託。西方名言有道:「關了這一道門,便開了另一扇窗。」讀書人為學的目的,無非在有限的時務之識,承先啟後,教化民心,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拜訪楊士芳舊宅須蒞臨擺厘的楊士芳故居,觀賞楊士芳遺物則往蘭陽博物館參觀,而要目睹他在宜蘭的真實貢獻,就得到宜蘭城西門走一趟了。

 

1.幼困田畝、志學纘緒

楊士芳,字蘭如,號芸堂(道光6年~光緒28年,1826~1903),其祖先輾轉遷徙來宜蘭,祖父楊雀始遷居清水溝柯仔林,以農耕為業。楊士芳生於道光六年十二月八日,自幼隨父兄耕種,十五歲在田中工作時,看見黃舉人下鄉會客的排場,心中十分羨慕,向父親表示想讀書,但家境清寒未能如願。楊士芳十九歲那年,家裡遭到原住民的襲擊,母親身亡、父親受傷,因而移居擺厘庄(今宜蘭進士里),輟學照顧父親。楊士芳二十歲時兩腳受傷,兄長認為楊已殘疾不能務農,讀點書也許可以經商維生。

 

2.參加科舉、高中進士

了解楊士芳須了解當時的科舉制度,科舉制度形成於隋唐時代,到了宋朝制度完備,成為國家晉用人才的最主要途徑,明代確立以四書為考試範圍,以八股制度取士,直到清朝末年才廢除。清代有功名才能成為仕紳,享受高於一般人的榮典和待遇,雖然也可以經由貢舉或納捐取得功名,但是經由科舉考試才是受人尊敬的正途。科舉是傳統教育中最受重視的部份,甚而以此來代表一地一時的文化成就,沈葆楨曾說:「淡蘭文風冠全台」,指的是宜蘭子弟在科舉上的傑出表現。

科考普遍認為是讀書人成就功名的唯一道路,鄉試通過者為舉人,即可掛「元魁」匾額,鄉試是省籍的考試,每三年舉行一次。清代台灣人要遠渡重洋,到福州參加考試。鄉試沒有保障名額,一旦中舉,可說是鯉躍龍門,身價百倍。清代舉人的待遇比照八品官員,擔任的是一級主管,如縣儒學訓導(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教育處長)。而道光20年(1840),宜蘭就出現了第一位舉人黃纉緒,舉人出門的陣仗便有轎乘與隊伕開道,十分風光,成為當時宜蘭讀書人欽羨的對象,而後起之秀的楊士芳就是其中之一。

楊士芳在咸豐5年(1855)第一次參加鄉試,但沒考上;然再接再厲的楊氏,於同治元年(1862)第二次参加鄉試高中第一百六十八名名舉人。楊士芳就學三年後就能做出很好的文章,而且腳傷逐漸痊癒,漸出頭角。26歲考上秀才、37歲再登舉人、43歲高中進士,成為宜蘭第一個、也是唯一的進士。

 

3.父喪返宜、倡建孔廟

楊士芳高中進士後,清廷派他擔任浙江省的知縣,沒多久父親卻不幸去世,楊士芳因而辭官守孝,留在宜蘭全力培植鄉梓後進。為了提倡文風,楊士芳在同治8年,倡建宜蘭縣孔子廟,光緒四年落成,以當時全台最美大成殿聞名。楊士芳並於光緒元年應聘為仰山書院山長(校長),作育英才,為蘭地文風留下深遠影響。

 

4.請建 延平郡王祠 膽識過人

鄭成功家族統治台灣四十年,深得民心,但鄭為了復興明朝,與清朝對抗四十年,所以清代的台灣人沒有敢提建廟紀念鄭成功這件事,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惹來殺身之禍。楊士芳膽識過人,趁同治十三年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灣巡視時,請他奏請皇帝建鄭成功廟,沒想到竟獲准興建,就是現在的台南市延平郡王祠。

 

5.倡建碧霞宮宣講勸善

光緒20年(1895)中日甲午戰爭,清朝戰敗,割讓台灣,日本治台之初,宜蘭仕紳不甘受日本統治,乃延請新民堂扶鸞而得「宣揚忠孝,感化人心,勸人向善為要,不必回鄉」的諭示,因而留在宜蘭,是當時少數沒有內渡大陸的進士。

降乩扶鸞是清朝末年傳入台灣,盛行於各地,據說本縣為台灣鸞堂重要的發源地,日治時期最早傳入以入鸞扶乩來戒煙的也是宜蘭,然後傳佈全台。扶鸞目的與內容多以勸善濟世為主,但也浮顯蘭地與皇京遠隔、揣度諭詔之困境。頭城的喚醒堂、宜蘭的新民堂和碧霞宮在台灣鸞堂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。碧霞宮是宜蘭唯一一座自日治至民國時期,始終保持文乩風氣的鸞堂。它有完善的鸞生組織,保有多項古禮規範,門生挑選也十分嚴格,而楊士芳即是碧霞宮登錄在冊的第一位門生。

光緒乙未年黃海戰敗,台灣割讓給日本,地方惶恐不安,因而楊士芳等地方仕紳共同組織「勸善局」,設在碧霞宮內,以維護宜蘭境內安寧。「勸善局」在時局平靜後轉型為「宣講部」,由德高望重的地方仕紳,專司宣講聖諭,教化人心。碧霞宮於明治30年(1897)由楊士芳、李望洋等倡建鸞堂,並取「碧血丹心望曉霞」之意而定名為「碧霞宮」,奉祀主張「驅逐韃虜,還我河山」的岳武穆王,成為當時少見奉祀岳飛的寺廟。

悲愴的是,1895年10月台灣各地抗日義勇軍掲起;至1896年初,直逼宜蘭城門外,8月底,林大北等苦竄宜蘭境內的殘餘游擊隊紛被勦滅(10月林部投降) 。同為碧血丹心,該靖誰撫誰,新的日皇系統自有定見。更諷刺的是,在碧霞宮倡建的那年,明治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之子西鄉菊次郎任命宜蘭廳長,6年任內,實施地方改革及現代化建設,之後宜蘭城呈現另一番規模景致。時代更迭,潮起潮落,就留待後世說書人各自詮釋了。

 

6.融融晚年、終壽故土

楊士芳為蘭地首位且唯一進士,熱心投入宜蘭各項事務;此外,楊士芳曾三度擔任福建鄉試考官八度擔任台灣府學考官,提拔的人才遍及福建、台灣。明治36年(1903)元月十日逝世,翌年葬在礁溪龍潭山後烘爐地,享年78歲。

回應

  1. […] (宜蘭唯一進士-楊士芳事蹟) […]


發表留言